章台柳·寄柳氏拼音版
作者:韩翃
朝代:唐朝
- 章台柳·寄柳氏原文:
章台柳,章台柳,颜色青青今在否?
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(版本一)
章台柳,章台柳,往日依依今在否?
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(版本二)
章台柳,章台柳,昔日青青今在否?
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(版本三)
- 章台柳·寄柳氏拼音版:
-
zhāng tái liǔ ,zhāng tái liǔ ,yán sè qīng qīng jīn zài fǒu ?
zòng shǐ zhǎng tiáo sì jiù chuí ,yě yīng pān shé tā rén shǒu 。(bǎn běn yī )
zhāng tái liǔ ,zhāng tái liǔ ,wǎng rì yī yī jīn zài fǒu ?
zòng shǐ zhǎng tiáo sì jiù chuí ,yě yīng pān shé tā rén shǒu 。(bǎn běn èr )
zhāng tái liǔ ,zhāng tái liǔ ,xī rì qīng qīng jīn zài fǒu ?
zòng shǐ zhǎng tiáo sì jiù chuí ,yě yīng pān shé tā rén shǒu 。(bǎn běn sān )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-
《同题仙游观》
《题张逸人园林》
《送客归广平》
《送韦秀才》
《别孟都督》
《送夏侯校书归上都》
《送齐山人归长白山》
《赠张道者》
《送赵陆司兵归使幕》
《赠张五諲归濠州别业》
《复偶见(雾为襟袖玉为冠)》
《宿甑山》
《复偶见(半身映竹轻闻语)》
《送张儋水路归北海》
《题僧房(一作题慈恩寺振上人院)》
《送端州冯使君》
《送高别驾归汴州》
《羽林骑(一作羽林少年行)》
《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》
《寄赠虢州张参军》
《送寿州陈录事》
《别甑山》
《送故人归蜀》
《送元诜还江东(一作送太常元博士归润州)》
《送丹阳刘太真》
《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郎》
《赠别成明府赴剑南》
《章台柳·寄柳氏》
《题苏许公林亭(一作钱起诗)》
《宿石邑山中》
《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》
《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》
《鲁中送从事归荥阳》
《寒食 / 寒食日即事》
《题龙兴寺澹师房》
《送王府张参军附学及第东归》
《送孙泼赴云中》
《宴杨驸马山池(一作陈羽诗,又作朱湾诗)》
《送郑员外(郑时在熊尚书幕府)》
《兖州送李明府使苏州便赴告期》
《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》
《赠别崔司直赴江东兼简常州独孤使君》
《送长史李少府入蜀》
《送营城李少府》
《送客贬五溪》
《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》
《题玉真观李秘书院》
《送夏侯侍郎》
《又题张逸人园林》
《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》
《送秘书谢监赴江西使幕》
《送夏侯审》
《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》
《想得(两重门里玉堂前)》
《送蒋员外端公归淮南》
《送李中丞赴辰州》
《寄哥舒仆射》
《送客之上谷》
《经月岩山》
《送刘评事赴广州使幕》
《赠别上元主簿张著》
《和高平朱(一作米)参军思归作》
《送张丞归使幕(一作张继诗)》
《赠王随》
《送万巨》
《送江陵元司录》
《赠张千牛》
《访王起居不遇留赠》
《同中书刘舍人题青龙上房》
《送李湜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》
《寄雍丘窦明府》
《寒食 / 寒食日即事》
《送金华王明府》
《李中丞宅夜宴送丘侍御赴江东便往辰州》
《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》
《送客知鄂州》
《祭岳回重赠孟都督》
《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》
《复偶见(桃花脸薄难藏泪)》
《送深州吴司马归使幕》
《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》
《送卢大理赵侍御祭东岳兼寄孟兖州》
《送客之潞府》
《寄裴郓州》
《送客还江东》
《送李秀才归江南(一作送孙革及第归江南)》
《送故人归鲁》
《留题宁川香盖寺壁》
《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》
《送王少府归杭州》
《送李中丞赴商州》
《送陈明府赴淮南》
《送海州姚别驾》
《送刘将军》
《送王诞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》
《送道士侄归池阳》
《送客一归襄阳二归浔阳》
《题慈仁寺竹院》
《同题仙游观(仙台初见五城楼)》
《汉宫曲二首》
章台柳·寄柳氏注释及译文
作品注释
⑵章台:汉长安中街名,在陕西长安故城西南,见《汉书·张敞传》,是繁华的地方,后来每借称妓院所在。六朝、唐人已用其事与
杨柳相连。如费昶《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》:“杨柳何时归,袅袅复依依,已映章台陌,复扫长门扉。”
崔国辅《
少年行》:“章台折杨柳。”《古今诗话》:“汉张敞为京兆尹,走马章台街。街有柳,终唐世曰章台柳。”故杜诗云:“京兆空柳色。”(《古今图书集成·草木典》卷二六七柳部引)。
⑶依依:柔软貌。《
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”[4-5]
作品译文
借问章台的柳啊,过去你是那样婀娜多姿,如今你还和往日一样吗?
纵然那细长柔嫩的枝条,飘垂如故,恐怕也被他人攀折得不像样了
-
章台柳·寄柳氏创作背景
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,他与柳氏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。据唐人许尧佐《柳氏传》和孟棨《本事诗》记载,韩翃少负才名,孤贞静默,所与游者皆当时名士。一富家李生,负气爱才,因看重韩翃,遂将家中一歌姬柳氏赠与韩翃。安史之乱爆发,长安、洛阳两京陷落,士女奔骇。柳氏以色艳独居,恐不免,便落发为尼。不久,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,宠之专房。时韩翃为缁青节度使侯希逸府中书记。京师收复后,韩翃派人到长安寻柳氏,并准备了一白口袋,袋装沙金,袋上题了此诗。当柳氏在长安接到这个口袋后,捧诗呜咽,并写了《答韩翃》(一作《杨柳枝·答韩翃》):“杨柳枝,芳菲节。可恨年年赠离别。一叶随风忽报秋,纵使君来岂堪折。”
章台柳·寄柳氏赏析
这首作品,有人认为是诗,有人认为是词(词牌名为“章台柳”)。在《全唐诗》中,卷二四五中收录此作,定为诗,题为“寄
柳氏”;卷八九〇又收录此作,定作词,题为“章台柳·寄柳氏”。下面是中国韵
文学会理事、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、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哲伦等人对此篇的赏析。
“章台”,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,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,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。这里借指长安。“章台柳”,即暗喻长安柳氏。但因柳氏本娼女,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。两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,韵味深长,表达作者日思夜想的
怀恋之情。“颜色青青”,喻柳氏昔日之
青春妙龄,丰容艳丽。“今在否”,谓是否安全健在,暗言社会动乱,邪恶猖獗,柳氏单身独处,其安全令人担忧,以疑问声口,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。“长条似旧垂”,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,与上文“颜色青青”相呼应。“攀折他人手”,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,恐己为他人所劫夺占有,是“今在否”的进一步推测。前句见怀想之切,后句见忧虑之深,两句以“纵使”“也应”开合进退,将其希望与失望,侥幸与不幸,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。
全篇语意双关,表面上是写
柳树,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,问候了两件诗人最关切的事:是否还在人世?是否已经嫁人?写得情真意切,感人肺腑,催人泪下。
-
韩翃,字君平,南阳(今河南沁阳县附近)人。天宝十三年(754)进士。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,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、李勉幕中任职。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、中书舍人。他是「大历十才子」之一。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,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,语言精工,意味深长。有《韩君平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