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月夜忆舍弟原文:
- 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
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
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-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:
-
shù gǔ duàn rén háng ,biān qiū yī yàn shēng 。
lù cóng jīn yè bái ,yuè shì gù xiāng míng 。
yǒu dì jiē fèn sàn ,wú jiā wèn sǐ shēng 。
jì shū zhǎng bú dá ,kuàng nǎi wèi xiū bīng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-
《三绝句》
《初冬》
《送贾阁老出汝州》
《西山三首(即岷山,捍阻羌夷,全蜀巨障)》
《月三首》
《新婚别》
《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》
《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》
《秋兴八首》
《戏赠友二首》
《所思(得台州郑司户虔消息)》
《贻阮隐居》
《醉时歌》
《北邻》
《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》
《羌村三首》
《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》
《塞芦子(芦子关属夏州,北去塞门镇一十八里)》
《南邻》
《戏为六绝句·其一》
《大麦行》
《园》
《南邻》
《青阳峡》
《短歌行赠王郎司直》
《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》
《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、武判官弟赴成都府》
《八哀诗。故司徒李公光弼》
《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(得寒字)》
《孤雁》
《玉腕骝(江陵节度卫公马也)》
《夜闻觱篥》
《八哀诗。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》
《八阵图》
《梅雨(四月熟黄梅)》
《兵车行》
《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》
《后游》
《卜居》
《丽人行》
《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一》
《行次古城店泛江作,不揆鄙拙,奉呈江陵幕府诸公》
《向夕》
《重经昭陵》
《夜雨》
《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》
《引水》
《石龛》
《渼陂行(陂在鄠县西五里,周一十四里)》
《忆郑南玭》
《铜瓶》
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
《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,恩命追赴阙下》
《水宿遣兴奉呈群公》
《小寒食舟中作》
《佐还山后寄三首》
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
《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二》
《宿花石戍(长沙有渌口、花石二戍)》
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
《绝句漫兴九首》
《洛阳》
《赴青城县出成都,寄陶、王二少尹》
《壮游》
《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》
《登高》
《江头四咏。鸂鶒》
《久雨期王将军不至》
《白凫行》
《法镜寺》
《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》
《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》
《船下夔州郭宿,雨湿不得上岸,别王十二判官》
《水槛遣心二首》
《龙门阁》
《白沙渡(属剑州)》
《赠花卿》
《倦夜(吴曾《漫录》云:顾陶《类编》题作倦秋夜)》
《谒文公上方》
《江梅》
《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》
《陪诸公上白帝城宴越公堂之作(越公杨素所建)》
《舟中夜雪,有怀卢十四侍御弟》
《长吟》
《寄从孙崇简》
《楠树为风雨所拔叹》
《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》
《崔驸马山亭宴集(京城东有崔惠童驸马山池)》
《送覃二判官》
《将别巫峡,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》
《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》
《哭王彭州抡》
《江汉(江汉思归客)》
《上牛头寺(牛头山在郪县西南,下有长乐寺)》
《李盐铁二首(一首题作李监宅,已见第九卷中)》
《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(杜鸿渐镇蜀,辟杨炎为判官)》
《忆幼子(字骥子,时隔绝在鄜州)》
《春宿左省》
《送人从军》
《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(裴虬与讨臧玠故有行营)》
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
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,边塞的秋天里,一只孤雁正在鸣叫。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,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。有兄弟却都分散了,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。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,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。
注释1.舍弟:谦称自己的弟弟。2.戍鼓:戍楼上的更鼓。戍,驻防。3.断人行:指鼓声响起后,就开始宵禁。4边秋:一作“秋边”,秋天的边地,边塞的秋天5.露从今夜白:指在气节“白露”的一个夜晚。6.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:弟兄分散,家园无存,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。7.长:一直,老是。8.达:到。9.况乃:何况是。10. 未休兵:战争还没有结束。
-
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759年(乾元二年)秋杜甫在秦州所作。这年九月,安史之乱,安禄山、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,攻陷汴州,西进洛阳,山东、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。当时,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,由于战事阻隔,音信不通,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。《月夜忆舍弟》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。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,杳无音信。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,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。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,看到山河破碎,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,更为国家而悲痛。
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
梁启超在“诗圣杜甫”一文里曾这么写道:“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,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,是极丰富的,极真实的,极深刻的。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,能鞭辟到深处,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,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。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,没有人比得上,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”。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,其实也没什么错,他是多情,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、极深厚的那种,是「人民爱物」的人道精神,所以,他的诗篇能写的好,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。而这首《月夜忆舍弟》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,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。
月夜忆舍弟赏析
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,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,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,不落俗套,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,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。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,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。
诗一起即突兀不平。题目是“月夜”,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,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:“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”路断行人,写出所见;戍鼓雁声,写出所闻。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。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,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。“断人行”点明社会环境,说明战事仍然频繁、激烈,道路为之阻隔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,这就是“月夜”的背景。
颔联点题。“露从今夜白”,既写景,也点明时令。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,清露盈盈,令人顿生寒意。“月是故乡明”,也是写景,却与上句略有不同。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,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。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,本无差别,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;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,偏要说得那么肯定,不容质疑。然而,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,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,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。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,它要说的不过是“今夜露白”,“故乡月明”,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,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。所以王得臣说:“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,多离析或倒句,则语健而体峻,意亦深稳。”(《麈史》)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。
以上四句信手挥写,若不经意,看似与忆弟无关,其实不然。不仅望月怀乡写出“忆”,就是闻戍鼓,听雁声,见寒露,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,引起思念之情。所以是字字忆弟,句句有情。
诗由望月转入抒情,过渡十分自然。月光常会引人遐想,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。诗人今遭逢离乱,又在这清冷的月夜,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,语气也分外沉痛。“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”,上句说弟兄离散,天各一方;下句说家已不存,生死难卜,写得伤心折肠,感人至深。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。
“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”,紧承五、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。亲人们四处流散,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,更何况战事频仍,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。含蓄蕴藉,一结无限深情。读了这首诗,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(《春望》)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。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。
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,首尾照应,承转圆熟,结构严谨。“未休兵”则“断人行”,望月则“忆舍弟”,“无家”则“寄书不达”,人“分散”则“死生”不明,一句一转,一气呵成。
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,杜甫颠沛流离,备尝艰辛,既怀家愁,又忧国难,真是感慨万端。稍一触动,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,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,沉郁顿挫。
-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祖籍河南巩县。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。青年时期,他曾游历过今江苏、浙江、河北、山东一带,并两次会见李白,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。唐玄宗天宝五年(746),杜甫来到长安,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,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,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。从此进取无门,生活贫困。直到天宝十四年(755),才得到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」一职,负责看管兵甲仓库。同年,安史之乱爆发,此时杜甫正在奉先(今陕西蒲城)探家。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(今陕西富县境),只身投奔在灵武(今甘肃省)即位的肃宗。途中被叛军所俘,押到沦陷后的长安,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。直到至德二年(757)四月,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(今陕西省凤翔县),授官左拾遗。不久因疏救房琯,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,抛弃官职,举家西行,几经辗转,最后到了成都,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,在城西浣花溪畔,建成了一座草堂,世称「杜甫草堂」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、检校工部员外郎。严武死后,他离开了成都,全家寄居夔州(今四川奉节县)。两年后,离夔州到江陵、衡阳一带辗转流离。唐太宗大历五年(770),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。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,时而雄浑奔放,时而沉郁悲凉,或辞藻瑰丽,或平易质朴。他擅长律诗,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。他的诗声律和谐,选字精炼,「为人性癖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」,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。在我国文学史上有「诗圣」之称。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。有《杜少陵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