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道皇华使,方随皂盖臣上一句 下一句
出自唐朝王维的《送李判官赴东江》
- 原文翻译:
-
闻道皇华使,方随皂盖臣。封章通左语,冠冕化文身。
树色分扬子,潮声满富春。遥知辨璧吏,恩到泣珠人。
- 送李判官赴东江拼音版:
-
wén dào huáng huá shǐ ,fāng suí zào gài chén 。fēng zhāng tōng zuǒ yǔ ,guàn miǎn huà wén shēn 。
shù sè fèn yáng zǐ ,cháo shēng mǎn fù chūn 。yáo zhī biàn bì lì ,ēn dào qì zhū rén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-
《陇头吟》
《老将行》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《苦热》
《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》
《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/ 送别》
《送康太守》
《田园乐七首·其三》
《使至塞上》
《田园乐七首·其六 / 闲居》
《少年行(新丰美酒斗十千)》
《春中田园作》
《寒食城东即事》
《送韦评事》
《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》
《过福禅师兰若》
《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,因有是作》
《送祢郎中》
《息夫人》
《竹里馆》
《早朝》
《田家》
《登楼歌》
《秋夜独坐(一作冬夜书怀)》
《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》
《辋川集。北垞》
《观猎》
《千塔主人》
《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》
《田园乐七首·其六》
《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》
《送严秀才还蜀》
《辋川集。木兰柴》
《辋川集。茱萸沜》
《早入荥阳界》
《东谿玩月(一作王昌龄诗)》
《游悟真寺(一作王缙诗)》
《田园乐七首·其二》
《送崔三往密州觐省》
《冬日游览》
《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》
《送贺遂员外外甥》
《田园乐七首·其五》
《李陵咏(时年十九)》
《白石滩》
《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》
《临湖亭》
《送丘为往唐州》
《送缙云苗太守》
《赠焦道士》
《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》
《崔兴宗写真咏》
《寄河上段十六》
《送杨长史赴果州》
《杂诗三首 / 杂咏三首》
《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》
《送綦毋潜落第还乡》
《西施咏》
《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给事首春…不果斯诺》
《济州过赵叟家宴》
《辋川集。华子冈》
《田园乐七首·其四》
《赠从弟司库员外絿》
《雪中忆李楫》
《送张五諲归宣城》
《哭孟浩然(时为殿中侍御史,知南选,至襄阳有作)》
《山中与裴秀才迪书》
《送李睢阳(一本以前九句自为一首)》
《黄花川》
《寄荆州张丞相》
《济上四贤咏。郑霍二山人(一作寄崔郑二山人)》
《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》
《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》
《伊州歌》
《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》
《杂诗三首·其二》
《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》
《答张五弟》
《登河北城楼作》
《不遇咏》
《辋川闲居》
《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/ 送别》
《送岐州源长史归(同在崔常侍幕中,时常侍已殁)》
《寒食汜上作(一作途中口号)》
《喜祖三至留宿》
《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》
《春日上方即事》
《归嵩山作(清川带长薄)》
《冬夜书怀》
《送方尊师归嵩山》
《留别丘为》
《送封太守》
《辛夷坞》
《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》
《愚公谷三首(青龙寺与黎昕戏题)》
《阙题二首》
《赠韦穆十八》
《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》
《酬张少府》
《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(卢照邻)》
送李判官赴东江注释
1、天官:即天上的星官。古人认为,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,有大有小,因此称天官。2、将星:”,《隋书·天文志 》说,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,主兵象;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,外边的小星是吏士;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,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,是出兵的预兆3、刁斗:军中用具,白天用来烧饭,夜间用于打更报警4、井陉:即井陉口,又名井陉关,唐时要塞,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。5、凤阙:汉代宫阙名,在建章宫东,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,此处借汉说唐,用以泛指宫廷。6、龙庭: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,此处指匈奴国都
-
送李判官赴东江鉴赏
全诗从出征写起,写到为求胜利,不惜牺牲。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,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,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。
首联“天官动将星,汉地柳条青”,写启程。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,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。这一巧妙的联想、比喻,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,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。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,又以“柳”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,惜别之情,深蕴其中。
颔联“万里鸣刁斗,三军出井陉 ”,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。刁斗,军中用具,白天用来烧饭,夜间用于打更报警,把它写进诗中,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。中间又以一个“鸣”字突出听觉,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,外加“万里”二字修饰,更显得声势浩大,军威显赫 。“万里”句由物见人,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 ,“三军”句则正面写人,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。“井陉 ”,即井陉口,又名井陉关,唐时要塞,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。一个“出”字,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,与首句的“动将星”前后呼应。
以上两联,从启程写到行军,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;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。颈联“忘身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”,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 。“凤阙”,汉代宫阙名,在建章宫东,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,此处借汉说唐,用以泛指宫廷。“龙庭”,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。“取龙庭”,借指誓歼敌虏。这两句互文见义,意思是无论“辞凤阙”或“取龙庭 ”,都下定“忘身 ”、“报国”的决心 。“辞凤阙”在出征之前,“取龙庭”是在鏖战之后,可见决心始终如一。
尾联“岂学书生辈,窗间老一经 ”,以议论结束全诗。上一联作正面抒情,这一联从反面议论,加以强调 。“岂学”表示不应该学、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。书生皓首穷经,不能为世所用,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。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,因此借题发挥,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。
这首送别诗,写得意气风发、格调昂扬,不作凄楚之音。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,济世报国的思想。
-
王维(701─761),字摩诘,祖籍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。九岁知属辞,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,二十一岁(开元九年)中进士。任大乐丞。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(在今山东境内)司功参军。宰相张九龄执政时,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,转监察御史。李林甫上台后,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,二年后回京,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。天宝年间,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。公元七五六年,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,他服药取痢,佯称瘖疾,结果被安禄山「遣人迎置洛阳,拘于普施寺,迫以伪署」。平叛后,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,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《凝碧池》诗怀念朝廷、痛骂安禄山,得到唐肃宗的赞许,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,仅降职为太子中允,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。但自此,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。在半官半隐、奉佛参禅、吟山咏水的生活中,度过了自己的晚年。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(738)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。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,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,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;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、歌咏田园风光的,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,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。王维不仅工诗善画,且精通音律,擅长书法。诗歌、音乐、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会、相互渗透,具有独特的造诣,被苏轼誉之为:「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」有《王右丞集》。附:王维(701-761)字摩诘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人。工书画,与弟缙俱有俊才。开元九年,进士擢第,调太乐丞,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,历右拾遗、监察御史、左补阙、库部郎中。拜吏部郎中。天宝末,为给事中,安禄山陷两都,维为贼所得。服药阳瘖,拘于菩提寺,禄山宴凝碧池。维潜赋诗悲悼,闻于行在,贼平。陷贼官三等定罪。特原之,责授太子中允,迁中庶子、中书舍人。复拜给事中。转尚书右丞。维以诗名盛于开元、天宝间,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,无不拂席迎之,得宋之问辋川别墅,山水绝胜。与道友裴迪,浮舟往来,弹琴赋诗,啸咏终日,笃于奉佛,晚年长斋禅诵。一日,忽索笔作书数纸,别弟缙及平生亲故,舍笔而卒,赠秘书监。宝应中,代宗问缙: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,今存几何,缙集诗六卷、文四卷,表上之。敕答云:卿伯氏位列先朝,名高希代,抗行周雅,长揖楚辞,诗家归美,克成编录。叹息良深,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,意新理惬,在泉成珠,著壁成绘。苏轼亦云,维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也。有《王右丞集》。
名句类别
「
抒情」